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个小题。在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把符合题意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
1.历史学家要精确掌握中华大地远古人类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列材料中最为可 靠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C.《史记》D.原始人狩猎想象图
2.下图是中国原始居民房屋模型,曾在这种房屋中居住的原始居民正在蒸大米 饭,此原始人最有可能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3.每年到西安黄帝陵进行拜谒的有的是白发苍苍的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回来寻 根,他们上香的手是颤抖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祭祖,他们 虔诚的长跪、叩首!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
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
C.因为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4.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
A.西周 B.商朝 C.夏朝D 春秋
5.鲁桓公有四个儿子,依次为庆父、仲同、叔牙、季友,究竟让哪一个儿子继承 爵位,鲁桓公犯了难,请你依据周朝的宗法制为他做一个选择()
A. 庆父:我是长子,古人云,国赖长君,自然应该立我为鲁君。
B. 仲同:我是嫡长子,依周天子分封法则,爵位自然非我莫属。
C. 叔牙:我虽是庶出,但精通兵法,可保土安疆,鲁君之位舍我其谁!
D. 季友:我也是嫡子,且深受父亲宠爱,难道不应该立我为君吗?
6.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D.晋文公
7.春秋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B.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C.奴隶消极怠工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 始的。()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 衡教育”。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的是()
A.大力宣传“仁”的学说B.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10.秦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就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 不具有进步意义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焚书坑儒 C.修筑万里长城D.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第 1 页,共 10 页第 2 页,共 10 页
11.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为了解决诸侯尾大不掉的隐患,汉武帝采取的 政策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车辆形制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右图是汉代“司隶校尉”印文拓片,根据你所学知识,汉代这一官职的职责 是()
A.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
B.掌管国家军事
C.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及皇族不法行为 D.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13.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 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以下“丝绸之路”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亚、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A.②①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D.②④①③
15.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分裂势力必将受到严惩。新疆开始隶属中 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B.开辟丝绸之路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D.昭君出塞
16.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每个封建王朝末期,农民阶级往往成为改变王朝命
运的重要力量。东汉末年爆发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王莽改制C.楚汉之争D.黄巾起义
17.美国作者阿西摩夫在《古今科技名人辞典》中说:“蔡伦,中国发明家,他 是唯一可称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宦官。”蔡伦的重要贡献是( )
A.发明“积漂絮成絮片”B.发明了造纸术
C.改进了造纸术D.提出勾股定理
18.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 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 记》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有(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D.北京人已经使用火
19.如果你穿越回东汉末年,那么你不可能看到的历史事件是( )
A.196 年,曹操迎奉汉献帝至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之路
B.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三分天下的隆中对
C.208 年,周瑜火烧赤壁,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D.220 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废魏帝建立西晋王朝
20.东晋的政治特点是门阀士族把持朝政,而著名的士族有来自琅邪的王氏、来 自颍川的庾氏、来自谯国的桓氏、来自陈郡的谢氏。据历史知识,分析这些中原 士族纷纷南迁的原因是( )
A.汉末军阀割据,中原地区遭受战争破坏 B.五胡乱华,北方战乱不止
C.南方经济发展,江南社会安定
D.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原经济恢复发展
21.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第 3 页,共 10 页第 4 页,共 10 页
22.下列对淝水之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公元 4 世纪前期
B.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24.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
A.陶潜的诗 B.顾恺之的画 C.王羲之的字D.云冈石窟的浮雕
25.从汉代开始,我国的文化出现了中外交汇的特点,下列历史文物中能够体现 中外文化交汇特点的是()
A.船形彩陶壶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四羊方尊D.云冈石窟大佛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 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史记》 材料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
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1) 材料一中辅佐“桓公”称霸的贤相是谁?
(2) 材料二中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材料中反映了这次变法中的哪一 措施?
(3) 材料三中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材料中反映的是这次改革的哪一措 施?
(4) 让历史照亮未来,上述改革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7.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诸侯”。——《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 5 页,共 10 页第 6 页,共 10 页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 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引自教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 周实行了什么制度?为此,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是汉武帝听取了谁的建议? 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28.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上述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
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请写出图二中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 60 年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 标志着哪一地区开始归属中央统辖?
(4)当时的西域包括我们今天的新疆地区,针对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 略,请你为新疆地区的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29.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 7 页,共 10 页第 8 页,共 10 页
图一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图二 (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水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 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汉书》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胜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 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图一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什么积极意 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宋书》中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 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下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5 ACACB 6-10ADBDB11-15 CCCDC 16-20 DCDDB 21-25BBCCD
26.(12 分)
(1)管仲(2 分)
(2)商鞅变法。(2 分)推行县制。(2 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2 分)学习汉语。(2 分)
(4)改革创新,坚强的毅力,重用人才,善于学习等。(2 分,言之有理即可)
27.(12 分)
(1)分封制(2 分)郡县制(或中央集权制度,2 分)
(2)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2 分)
(3)颁布推恩令(2 分)主父偃(2 分) 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2 分)
28.(14 分)
(1)张骞出使西域。(2 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2 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2)起点:长安(2 分)终点:欧洲(或大秦、罗马,2 分)
(3)西域都护。(2 分)新疆地区。(2 分)
(4)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保持稳 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注意保护环境;等。(2 分,言之有理即可)
29.(12 分)
(1)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至黄河流域。(2 分)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大 融合。(2 分)
(2)与《汉书》中相比,《宋书》中的江南地区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农业和
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使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 繁荣富庶的地方。(4 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地区 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统治者的有利政策(4 分,答出 1 条得 1 分,答出两
条得 3 分,三条以上得满分)
第 9 页,共 10 页第 10 页,共 10 页